今年上半年,中信銀行主動調整業務增速,持續壓縮資產規模,放緩資本消耗速度。截至6月末,該行總資產 5.65萬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798 億元,較上年末下降 4.72%。總負債為 5.26 萬億,較上年末下降 5.19%。
主動壓縮規模求質量
“年初,我行審時度勢,明確提出控制資產高速增長的‘控表’策略。后來因勢而變,又及時調整為‘縮表’策略。這些策略順應了大勢,踩準了貨幣市場趨緊、監管政策趨嚴的‘點’,把握了自營存款增長難的‘勢’,避免了資產負債不協調增長帶來的利潤侵蝕問題。”中信銀行副行長方合英在業績發布會上這樣解釋該行的縮表原因。
雖然這樣的主動“縮表”較為特立獨行,但仍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以及監管趨嚴的大勢相符。同時,也是中信銀行“三輕”發展戰略的主動選擇。今年以來,中信銀行加快向“輕資本、輕資產、輕成本”經營轉型,就是為了實現由“速度型效益”向“質量型效益”的轉變。
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實現凈利潤 240.11 億元,同比增長 1.74%。平均總資產回報率上升 0.08 個百分點至 0.8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上升 1.18 個百分點至 13.76%。
堅持“三輕”發展路徑
中信銀行歷來十分重視資本管理,從2006年便提出了“追求過濾掉風險后的利潤”、“資本節約、產出高效”等經營管理策略,2015年更是將“輕資產、輕資本、輕成本”納入到三年戰略規劃中。
“輕資本”是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的核心所在,而“輕資產”、“輕成本”則是實現“輕資本”的必要前提與途徑。為保證資本與業務發展相適應,中信銀行合理控制風險資產增速。
結合監管導向,積極支持實體經濟,在確保信貸資產投放保持增長的同時,上半年中信銀行主動壓縮同業類資產和高資本占用的表外業務,應收款項類投資總額比上年末下降18.66%,承兌匯票規模比上年末下降 22.51%。
下一步,中信銀行表示,堅持特色經營,提高資產流量。進一步加大資產證券化等輕資本業務投入力度,提高資產流轉速度,同時以客戶融資需求為核心,通過豐富產品、建設隊伍、搭建平臺、強化協同,促進流量經營與存量經營相結合,有效發揮融資橋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成功發行信用卡分期資產證券化項目,通過對外轉讓信貸資產、壓降低收益外幣貸款等方式,引導無效低效存量資產主動退出,為“騰籠換鳥”創造有利條件。未來該行還將繼續多措并舉,持續提高資產周轉速度,用更大的流量擴大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合理平衡表外的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今年上半年,該行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 1057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2.51%。其中,非擔險類產品規模占比 79.65%,開放式產品規模占比 55.73%,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 2.98%,產品整體風格穩健。
中信銀行不斷加快理財產品投向資產端結構調整,大幅壓縮低收益貨幣市場資產和利率債。銀行理財資產配置中,同業存單凈壓縮 123.20 億元,下降9.22%,利率債凈壓縮 70.92 億元,下降 3.49%。
深化金融市場業務轉型
金融市場業務方面,該行也將堅持效益導向、輕型發展,通過加快資產交易流轉,優化資產存量結構,構建并不斷完善平臺和渠道,推動業務模式向“三輕”方向轉型。例如,積極開展人民幣同業拆借、債券回購等貨幣市場交易業務,在滿足本行流動性需求的同時,提升短期資金運營效益。截止今年6月末,中信銀行貨幣市場交易量 7.40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07%。外匯做市交易量超 7 萬億元,同比增長 26%,在超 600 家銀行間市場會員中,即期做市綜合排名第一,進一步鞏固了主流做市商地位。
今年國家“去杠桿”和“三三四”嚴監管檢查,對于整個金融同業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中信銀行金融同業條線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金融同業業務發展的趨勢目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信銀行將適應形勢變化,加快推動業務轉型。一方面,堅定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根本發展方向。積極推動企業信貸類同業投資業務,支持“三大一高”企業發展。大力發揮票據業務在產業鏈上下游支付中所起到拉長賬期、撬動生產的效力,積極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另一方面,金融同業業務重點由以經營產品為主向以經營客戶為主轉變,同業客戶服務也從“廣覆蓋”向行業“深聚焦”轉變。做大做實傳統銀行同業客戶,重點突破財務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基金、保險、金租、信托與期貨公司等八大類非銀金融行業客戶藍海。
為了鞏固該行的同業“朋友圈”,中信銀行將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相結合,推出了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中信同業+”。據介紹,該平臺涵蓋銀行和非銀等各類金融機構。從去年底正式發布以來,平臺已上線中信銀行金融市場板塊多個產品,簽約金融機構客戶數突破500戶,交易量近6000億元。2017年下半年還將上線同業存放、在線托管、約期存款等產品,計劃到2018年底覆蓋同業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國際業務和托管業務和其他集團子公司的重點產品。(通訊員 蔡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