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行公布的數據看,近三年信用卡透支余額、授信總額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43%、27%,遠高于其它金融信貸產品;截至2015年上半年,信用卡發卡突破4.33億張、授信6.4萬億元、透支余額2.79萬億元,又一次刷新新紀錄。
這意味著,盡管新興金融工具和產品在快速增長,但并不影響信用卡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并且是有益補充。
在中國信用卡領域,光大信用卡正在用技術構筑一道防火墻。于互聯網+之下,在方便快捷與安全之間,光大信用卡“重構”技術體系。
先進技術和安全技術是光大信用卡的立足之本,從未遠離。在安全技術支撐下,光大信用卡2015年交易額突破萬億大關。此番“重構”不是重來,而是在互聯網+之下,加大技術升級和系統進一步完善。用安全技術做后盾。
新技術構筑安全閘門
用安全的技術手段,排除潛在的隱憂,這是光大信用卡成立以來的主旋律。
隨著消費環境的變化,消費者被冒用身份和證件辦理銀行開戶的情況時有發生,手段和方式層出不窮。這給消費者和銀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保證持卡人的用卡安全和信息不能外泄,光大信用卡在業內推出人臉識別技術。
“我們推出這項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杜絕信用卡被冒用冒領。這項技術作為信用卡申請流程中身份信息驗證的輔助手段,銀行工作人員將在客戶申請信用卡時采集申請人的人像照片,然后由系統自動與身份證照片進行比對,再返回判定是否為本人。”光大信用卡內部人士說。
據悉,光大信用卡人臉識別技術是通過計算機復雜計算后,自動判斷兩幅人臉照片相似程度的技術,是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和大數據綜合應用的一種方式,包括圖像采集、人臉檢測、精確定位、標準化、特征比對等步驟,其準確性和識別效率遠遠高于傳統肉眼識別方式。前期的測試數據表明,其比對準確率可達95.7%。
基于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的理念,光大信用卡的技術創新一直沒有停滯:實現北京和上海兩地“主機雙活”系統。互動式電子對賬單……這些先進的技術防火墻背后,是光大信用卡基于信用卡整體行業環境所作出的改變。
所謂“主機雙活”系統是目前國內金融業異地遠程最高級別的雙活系統,是國內信用卡領域首次創新開發的信用卡“主機雙活”技術。這一系統每天需承擔卡片申請量近3萬張,平均交易響應速度0.18秒,全年交易量達8000億。該技術將保障后臺主要業務運營持續進行,并且使災備系統達到最大化的利用。
互聯網+時代,新的技術不是冷冰冰的,需要雙向互動,需要溫度和溫情。為了充分與消費者互動,光大信用卡首推互動式電子賬單。
互動式電子賬單,可以實現分期辦理、積分兌換、保險購買和商品購買等在線交易功能。用戶不必進入光大銀行信用卡官方網站相關在線交易界面,僅在電子賬單上就可完成上述在線交易,這給用戶修改個人信息和網上交易帶來了新的渠道。互動式賬單中獨有的自選密碼功能將增加賬單的私密性及數據的安全性,解決了用戶網購或分期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為了更好地保護持卡人權益,光大信用卡堅持對持卡人進行消費者教育。比如針對網絡支付,在進行境外網上交易時,應通過安全途徑,開通相關認證服務;辦理網絡購物、網絡退貨、退款時,要認清官方渠道;在購物網站申請退款或退貨時,建議與官方客服聯系后再進行操作,切勿輕信不明身份的電話、網絡聊天工具或其它形式提供的非正規網絡鏈接;開通短信提醒服務,及時掌握賬戶動態信息,當賬戶發生異常變化后,要及時聯系發卡銀行,凍結賬戶和掛失卡片,避免發生被連續盜刷。
新技術改變消費方式
光大信用卡所有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都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便捷和安全。
隨著支付方式的變化,光大信用卡與時俱進。去年底,光大信用卡聯手中國銀聯推出云閃付業務。光大信用卡云閃付業務是以智能手機為基礎,基于HCE(“Hosted Card Emulation”,主機卡模擬)技術實現的一款移動支付業務。這是光大信用卡基于移動互聯網云端技術實現的全新移動支付業務。光大信用卡云閃付的推出,將線下消費帶入一個嶄新的模式,為客戶提供了全新的支付體驗。
據悉,光大信用卡客戶只要開通NFC功能的安卓系統4.4以上版本的手機,登錄“光大信用卡”APP便可開通云閃付業務,用名下一張帶有銀聯標識的信用卡申請一張銀行實體卡的“替身卡”,即云卡。在進行POS消費時只需點亮手機屏幕,將手機靠近POS終端的閃付標識,輸入銀行實體卡的密碼即可完成支付。
云閃付的資金結算均是透支光大銀行實體卡的信用額度,即云卡所有交易計入開通時用的銀行實體卡賬戶,入賬和息費計算、還款等規則均與信用卡相同。
新興的支付方式為消費者帶來方便,因此光大信用卡更將技術安全放在首位。據悉,光大信用卡云閃付業務采用“虛擬卡+云端驗證+支付密碼”的安全措施,有效保障用戶的用卡安全。
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之下,中國信用卡行業并未消退,反而是相互促進。光大信用卡“重構”技術派的背后,是在互聯網+之下,用新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安全和便捷的支付方式。(通訊員 樓蓉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