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 “七七四十九,問娘何時有,加上母年歲,減去一十九……”伴隨著一段猶若林間山泉般澄澈清亮的《懷胎歌》清唱,大型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在深圳大劇院拉開序幕。5月9日至10日晚,《客家兒郎》作為深圳文博會文藝節節目之一,在深圳大劇院連演兩場,昨晚,劇場中座無虛席,不少深圳市民攜家帶口,共同來領略客家兒郎的民族氣韻和家國情懷。
《客家兒郎》集中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贛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全劇將傳統舞蹈、戲曲、雜技、傳統音樂等多種贛南客家“非遺”藝術表現門類、幾十種非遺民俗集結一體,演繹了一方地域神采,一脈民族氣韻,一腔家國情懷。
依循生命成長的幾個重要階段進行謀篇布局,通過聚焦“人之初”“人之子”“人之夫”“人之父”所肩負的不同責任和使命,以“天籟之聲、人之初、人之子、人之夫、人之父、歲歲年年”六個章節的不同視角,鋪展贛南客家人“耕讀傳家”“敬祖睦宗”的優秀品質,彰顯了開拓進取的贛南客家人“興家報國”的價值取向。聚焦構成客家兒郎獨特生命樣態的民系傳承和生活滋養,勾勒出贛南這方水土的總體氣象和品格,昭示出歷久彌新的客家精神。
演出結束后,不少觀眾感慨,客家兒郎表演形式賞心悅目,內在思想也使人深受感染。(倪銘君 通訊員 阮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