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彩繪地圖的典型代表
《絲路山水地圖》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情況,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這幅規模宏偉,繪制精美的《絲路山水地圖》,足以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中世紀世界地圖《加泰羅尼地圖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年)、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所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年),以及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所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年)等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說明在16世紀初期,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中國古代地圖一般采用兩種方式繪制:一種是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所倡導的“計里劃方”形式。裴秀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這些概念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制圖史上的飛躍。隋唐時期,制圖之風大盛,隋代的《區宇圖志》,唐代的《十道圖》《元和郡縣圖志》《海內華夷圖》等著名地圖相繼問世,可惜今日無傳。
第二種是采用山水畫的形式,如明萬歷十八年所繪《河防一覽圖》等。中國古代地圖大多數以山水畫的形式出現,因為中國古代山水繪畫與地圖繪制同源,繪制地圖時常常不講究科學性與準確性,特別是一些尺幅涵蓋較大的地圖,因此一些繪制精美的地圖甚至被列入藝術品,如唐代學者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收錄的《洛陽圖》等。比較實用的地圖如軍用駐防圖等則比較準確科學,如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張繪在縑帛上的漢代地圖,距今已有2100多年。第一幅圖為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第二幅是駐軍圖,第三幅為城邑圖。從圖面來看,它們采用的是中國古代制圖傳統,地理標識相當精準,表明當時地圖的繪制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縑帛之上作畫始于先秦時代,到兩漢魏晉時期,縑帛成為中國地圖繪制的首選材料,而其主要形式就是卷軸式。彩繪地圖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明清時期依然比較流行,《蒙古山水地圖》就是典型代表。
技法:主流青綠山水畫
打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從嘉峪關到天方的數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青綠山水技法繪制而成,圖中所有比較重要的城邑都畫成中國式的帶城門洞的四方城墻,城墻上有垛口,個別城邑畫有中國式的城門樓,如哈密城;城中還畫有象征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地名,如撒馬爾罕城外的著名的天文觀測建筑望星樓也畫成中式建筑。圖上山川秀美,林木蔥蘢,道路逶迤其間,將一個個都邑連接起來,每個都邑的上方或旁邊基本都標有漢文地名。《絲路山水地圖》的畫面中雖然沒有畫出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人物、動物形象,以之為母本的明代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和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卻畫了很多的人物、動物形象,其中出現最多的是阿拉伯長袍裝束的人物形象。畫面中的人物或手牽駱駝,或背負行囊,或騎馬行走,或席地而坐,面前放著酒壺和酒杯;或在樹蔭之下乘涼;衣服則有紅、白、綠、赭等色,有的地方還畫有伊斯蘭風格的野地帳篷,有人物出入其中。相關的文字材料則證明當時的中國人對西域地區的風土人情有著相當透徹的了解。
《絲路山水地圖》的繪畫藝術水平十分高超,其繪畫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時的青綠山水畫法。青綠山水畫法從唐代開始發展,至宋代達到高峰,到明代雖然已經是末流余波,卻仍然在宮廷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絲路山水地圖》主要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繪制,用青綠畫法,著色濃郁,裝飾性強。因為使用礦物顏料,雖經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艷奪目,幾乎不減當年。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是一個創造了無數奇跡的朝代。鄭和下西洋創造了當時的航海奇跡,為我們留下了《鄭和航海圖》,全面反映了明帝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而這幅規模宏大的《絲路山水地圖》,則生動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最后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