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之旅,家在腳下
如今不少國人很喜歡去日本,為的是“追尋歷史中的中國”,而安野光雅恰恰相反。
《中國的街市》就記錄了安野光雅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北方之旅。他從北京二環內的街角、廣濟寺、故宮,再到市郊的香山香爐峰、長城腳下的恬靜農家,一路向西而行,他到過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見識了轟鳴進站的蒸汽機車和懸崖峭壁上的懸空寺;再乘火車一路南下來到河南洛陽,于山野間尋覓杜甫故居,拜訪龍門石窟、白馬寺;又沿黃河西行,來到渭水河畔的古都西安和咸陽……
由此可以看出,安野光雅的行走路線皆為中國歷史文化著名地點,可在他的畫筆下,所體現的也并不是北京二環內的雄偉與寬闊,而是青瓦飛檐的平房,和稀稀拉拉的人群;他筆下的故宮,也不是靜穆莊嚴的模樣,而是故宮外的市井人情;他對頤和園的態度也是從遠觀開始的,頤和園裹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不再是聞名的旅游圣地和皇家園林……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家的感覺,仿佛你回家走過的小路皆在安野光雅的畫筆下,他或許不會畫出你的足跡,不會標注你家的方位,但他在你眼中滴下的這滴水彩,是每個人兒時最喜歡的顏色。
我喜歡看他所畫的“魯迅的故居”,在北京,大概也是這個時節,樹上光禿禿的樣子,狹小的胡同內是父母牽著孩子行走。魯迅在哪兒?他的故居又在哪兒?這些名人都是我們小時候課本上的形象,曾經不覺得有多么親切,可在安野光雅的筆下,一切都鮮活了起來。魯迅就在這街道兩旁,他似枯木,也似孩童,他就像是個回憶一樣,讓我們想起家中的母親。我還喜歡他畫的居庸關,這個去長城的必經要道,卻被一戶農家和幾只家畜消磨掉了那種蒼茫之感。曾經多少次,透過火車的窗戶看到光雅畫下的這一景,也不禁聞到了濃濃的年味來。
安野光雅所描繪的這些中國北方城市和郊野都在傳遞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可以用他文中的一句話來說明:“這些建筑建造得如此雄偉壯麗,絢爛多彩,倘若周圍沒有自然生長的樹木,恐怕會讓參觀者望而卻步。我幾乎覺得,就是為此,各處的樹才生長得那么蔥郁繁茂。”樹木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然生長,我們蔥郁繁茂,皆是懂得想家、愛家和總在不經意間發現故鄉之美的這種難舍之情。安野光雅僅僅是匆匆路人,就能畫出這樣的情感,我們每一年的返鄉之旅,相反只在“匆匆”二字上較真,如果你的眼中也有溫暖,就應該像光雅淡雅的水彩一樣,要與故鄉保持濃淡相宜的情份。
安野光雅將這一段旅程稱為“望春之旅”,他也正是這樣一路走過,見過河流和街市;見過寒霜與嫩芽,他甚至把自己關閉的心打開,讓家的暖意流進血液。在路過西安時,他特別提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西兩街一百一十坊所稱的街市,是唐朝的都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流經長安的渭河在風陵渡附近匯入黃河,奔流向另一座古都洛陽。家在腳下,就是要這樣一段一段地行走而來。
尋“根”的追問
走過北方,安野光雅繼續南行。他迷失在平素不會踏足的地方——蘇州、杭州、紹興、上海。雖然“迷失”,卻是幸福的“迷失”。他甚至無法停止自己的腳步,穿梭于城鎮間的小橋流水人家,看著船兒在河道中來來往往;他在郊外聽綿綿水田的聲音,在山丘上欣賞春色茶園;寒山寺、靈隱寺等古剎盡管掩映在茫茫綠樹間,但安野光雅勢必也想到了日本的廟宇,那相同的鐘聲,是帶他回家呢,還是在這江南水鄉、古剎一旁重新發現自己?我想兩者都有,否則他不會在聽到鐘聲后想到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的詩句。
《中國的運河》既然是畫運河,畫筆之下自然離不開水和悠靜的水鄉。在安野光雅的筆下,呈現最多的小鄉之景便是蘇州、紹興和柯橋這三處地方。很久很久以前,這里的居民就和水生活在一起。菜在河里洗,殘羹剩飯也倒在河里。一派生活的盛景,卻在光雅優淡的筆下,再一次將讀者拉入對自我的回憶里。
與北方之旅被命名為“望春”一樣,安野光雅的南行被稱為“巡禮”,他為何要巡禮,又是巡的什么禮,都能在這一幅幅畫中找到答案。而我的理解是,當他坐船經過拱橋、當他在紹興的酒館聽人唱著“被你擁在懷里/傾聽著/夢中的船歌/愛的戀曲”、當他在蘇州郊外蘭亭的后山默寫王羲之的《蘭亭序》時,想必他的畫筆也能生出一個漢字來,而這個漢字便是——“家”。只有家才配得上這般的回眸與凝視。
書的最后,安野光雅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想起離開柯橋時,那個隔著河向我招手的女人,那仿佛是一個鮮明的象征。日本和中國之間有一條河,只要過河,就能去到對岸,只是河上沒有橋……”多少游子都習慣在對岸招手,其實同樣忘記了深藏于心中的這座橋。
王澍《造房子》一書提到過“樸素為家”這個概念。首先是他熱愛這片土地,無論是生你養你的,還是非親非故的,熱愛土地都是一種對大地關系的認可。所以對任何一片遼闊的土地,土地的氣味,莊稼的種植過程等等,都要熱愛。因為這種熱愛,才能形成一種樸素的、簡單的、純真的、不斷在追問自己來源和根源的生活和藝術。
“造房子”如此,繪畫亦如此。在安野光雅的筆下,你就能看到這種樸素,并由他的畫來形成對自我的追問。你生活在哪兒?你的家在哪兒?都會在他的畫中尋得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