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經營中心頻道>藝術>焦點>

上圍藝術村:“村-城突圍”的深圳標本

上圍藝術村:“村-城突圍”的深圳標本

分享

在由龍華區人民政府主辦、龍華區觀湖街道辦事處承辦的2017 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上圍實踐分展場中,上圍藝術村試圖交出一份“村-城”突圍的深圳答卷和標本。

?

▲上圍村東區48號炮樓,為研究民國時期民居類建筑提供了一處實物材料。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攝

▲樟坑徑水庫老照片。張超 攝

深圳發展史是一部從鄉村到城市的現代進化史,深圳奇跡也是一部“村”與“城”的劇斗史。“城”能否包容“村”?“村”如何融入“城”?在由龍華區人民政府主辦、龍華區觀湖街道辦事處承辦的2017 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上圍實踐分展場中,上圍藝術村試圖交出一份“村-城”突圍的深圳答卷和標本。近日,記者走進了上圍村一探究竟。

古村的“圍困”之局

作為深圳客家人聚居的村落之一,上圍村歷史可追溯至三四百年前。據史料記載,上圍村始建于清朝,因鐘氏、曾氏祖先率領族人遷入此地,在此開基立村,繁衍生息。之所以取名上圍村,與當地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因該村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三面環山,且位于山腳下,像個盆地,村前有樟坑徑河經過,村落位于河流源頭,上圍村因此得名。該村姓氏眾多,有從各地遷來的陳、廖、房、林、鐘、曾、劉姓等。

然而在深圳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下,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村落漸漸淹沒在現代繁華之中,面臨重重困境。記者了解到,上圍老村僅剩50來棟破落客家老屋和5座炮樓,與村民新蓋的高樓雜存共處一域。原居民或遷外地或另建新樓居住,許多舊宅被閑置、廢棄甚至坍塌,個別租給低收入人群居住,此前整個老村被垃圾封堵,隱患重重。

此次展覽的總策展人、原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公共藝術中心主任、“未來+城鄉營造學院”創始人黃偉文將上圍老村的“圍困”之局,歸結為歷史之困、生態之困以及發展之困、更新之困。他告訴記者,上圍老村歷史之困是擺在眼前的難題之一。上圍村格局和建筑比較普通,一般難以列入正式的文物、歷史建筑等保護名單,而深圳普遍的產權政策也沒給這些老宅的維修留下合法進行的依據,使得深圳的古村老宅處于難以維修保護的境地。

此外,生態情況更是堪憂。上圍老村內外道路和新房在四處瘋長,樟坑徑河源頭水少了,污染也頻了,村里明溝系統也因為漏排而散發惡臭。如何讓村民在必然的城市化道路中走得從容,更有法規保障?這是發展之困。而三十年內陸續建成的村民新樓房,也面臨著城市更新推倒重來的危機,是為更新之困。

百年歷史被重新挖掘

上圍村的情況在2016年開始發生變化,觀湖街道以此前“大觀瀾”時期打造鰲湖藝術村的經驗,開始構思和打造一個新的藝術村。觀湖街道辦黨工委員葉暉向記者介紹,通過政府搭臺、藝術家唱戲,到2017年前后上圍村陸續引進10多位藝術家和設計師進駐。一棟棟老房、破房乃至危房在藝術家、設計師手里重獲生機和活化,觀湖街道辦也開始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推動藝術村落的環境提升。借助展覽契機,一場“圍困”與“突圍”的城市故事在這個村落生動展開。

在策展團隊的挖掘和梳理下,一段塵封的上圍歷史重新呈現。策展團隊對上圍村遺存的一座古建筑——樟坑徑村口的老教堂(福音堂)做一番檢索竟發現,后面牽連的是一段瑞士巴色差會在深圳乃至廣東其他客家地區傳教辦學的百年歷史。1842年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西方傳教士開始涌入中國,來自歐洲的基督教信義宗之三巴(巴冕、巴色、巴陵)傳道會相繼進入中國,其中來自瑞士的巴色差會以傳教辦學成績最為顯著。在一百多年間,巴色差會先后派近200位傳教士飄洋過海、跋涉萬里來華傳教,隨后進入廣東客家地區開辦教會義學,設置現代教育課程,開設適于中國的通識教育、啟蒙現代女性教育,并創辦了深圳歷史上第一所大學李朗神學院,派出多位中國學生赴歐洲留學,對客家地區近代教育的傳播乃至后期中國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樟坑徑福音堂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它始建于1869年,由從瑞士巴色學成歸來的傳教士、樟坑徑人陳明秀受命建造。同時,他遵從教會以往以辦學為途徑的傳教模式,創辦了“民智學校”,鄉民子弟也可入學。因為年久失修被拆除后,相關政府部門于1995年在現樟坑徑老年活動中心旁的山地上建立了新址。

上圍老村的5座炮樓也蘊含著一段值得深圳人珍視的建筑史,它們是典型的深圳炮樓。深圳炮樓,又名寶安型炮樓,是我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炮樓建筑系統中,目前僅存的最集中、最大量的遺存。記者穿行在上圍老村,見到了這幾座炮樓,它們分別是東區48號炮樓、東區55號北炮樓、南麓居炮樓、房田炮樓、南一巷炮樓。這些炮樓大體建于民國,土木結構,三合土夯墻,內有木構樓板、樓梯。其中房田炮樓還呈現出西洋風格,擁有西洋式護欄和立柱。

此外,上圍村還可以說是深圳改革開放40年變化發展的縮影。記者了解到,這里大部分租戶已經是村里的常駐人口,他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湖南、廣西、河南、四川、湖北、江西等地來深打拼,投入到經濟建設浪潮中。1992年,應當時寶安區政府“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總體構想,上圍村開始進行產業結構全面提升,放棄原有農業生產,以“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為主,投資建成上圍工業園區。上圍村還有許多華僑,旅居港澳、東南亞、歐洲、美洲各地,在外漂泊多年,積累了雄厚的資本,聽到改革開放的消息,紛紛歸國投資,發展經濟貿易。

[責任編輯:陳曉玲]
欧美午夜福利視頻,精品久久福利一区二区,久久精品免视看产,久久免费精品十八
色窝窝视频手机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аv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