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 多個新媒體展覽正在深圳展出,引發科技與藝術關系的思考 科技幻境折射人文思考
張文心《時間篝火》
?
泛著電光的冰冷科技感、冷靜又理性的機械運動、充滿未來感的賽博朋克……如今新媒體藝術已經變得不陌生了。
最近在深圳有著多個新媒體藝術展,何香凝美術館展出的“時間的狂喜——重塑認知的媒介”以10余件新媒體作品回應媒體技術的環境;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的“在路上2017”學術展則聚焦媒體藝術,展示年輕藝術家的30余件/組作品,來探討藝術與科技及未來等問題;仍在展出的teamlab新媒體藝術展一直熱力不減,它以強大的美學野心,給觀眾制造了一場數字假象與感官真實的夢境。
新媒體藝術為什么越來越火,人們如何更好地融入新媒體藝術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獨家采訪了相關的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觀眾,他們一一給出解讀。
新媒體藝術成“體驗”經濟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在不少藝術評論家看來,新媒體藝術就是藝術生活化最好的一個切入點,因為新媒體藝術能給大眾帶來娛樂體驗、教育體驗、情緒體驗、審美體驗以及情感體驗,在文化創意產業實現“體驗”經濟。
如最近幾年幾個重要的藝術展,都以數字化完成了華麗轉身:梵高、莫奈展等都爭相改變了傳統的展覽模式,大量采用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商業上大獲成功,賺足了噱頭。被譽為“全球十大必看展覽”的teamlab今年也降臨深圳,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讓觀眾沉浸在“科技化的夢幻仙境”之中。
花、鳥、流水、森林等自然之物一直都是teamlab作品中的核心意象,科技只是手段,讓藝術的呈現更如夢似真。其中最重要的是,讓觀眾真正感受到了創作者豬子壽之所說的“我想改變人們看世界的方式”。而實現這種體驗,需要觀眾自己付費。
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展走向商業。深圳大學美術館館長陳向兵分析認為,藝術即是美學經濟,美學經濟的題中之意就是強調藝術生活化,通過將美附著在能夠更多接觸到人們生活中的實用物品或商業服務上,來推廣美的體驗?!靶旅襟w藝術強調互動性、藝術化,既有科技外殼又有藝術內容,可以使藝術生活化,而藝術生活化是文化成為產業的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