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戲俑
石甲胄
3 中意培訓班
秦俑修復師劉江衛系統的文物修復知識卻是跟意大利人學的。
1996年,新組建的西安市文物保護中心(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前身)開辦了一個中意合辦班,教授當時國內院校尚沒有的文物修復專業知識。經過考試,劉江衛爬出兵馬俑坑坐進了洋課堂。
意大利人的課是半天講理論,半天動手實踐。此前以為修復就是粘粘補補的劉江衛,修復理念在這里徹底更新換代了。他第一次知道信息收集不僅包括時代、材質、來源等歷史信息和出土信息,還要包括修復前的保存狀況、存放環境、殘損程度、病害情況……第一次知道碎片切面要刷隔離層,這樣做不但在反復拼對時不會對碎片造成新的磨損,還使修復具有了可逆性——萬一需要打開時相對更容易。他對“小花老師”講的如何看拍攝的文物X光片記憶猶新,“我看到從X光片明暗可以判斷這件文物是如何成型,由此清楚地發現所修復的繭形壺的制作分了四個部分;從石英形成的小黑點的走向還可以看出是手制還是輪制……真是太神奇了!”
為期兩年的進修,學到不少大招兒,后來都成為劉江衛修復中的神兵利器。
4 秦人也有重甲也戴頭盔
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秦人尚武,在戰場上光頭赤膊,不戴頭盔,以示英勇。
然而,1998年,在K9801陪葬坑出土的幾十頂石質頭盔,不僅填補了我國古代軍事裝備研究上的一個空白,也改變了學術界“秦代無胄(頭盔)”的傳統認識。
K9801,位于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始皇帝陵現在的封土約200米之處,是一個面積為13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比聲名遠播的一號坑還大。
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由兵馬俑博物館和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在陪葬坑范圍內,出土了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這個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很有可能是一座大型 “軍備庫”。
引起轟動的,不僅是石胄。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碩大的石質馬甲。專家分析,這種類型的鎧甲應該是戰車車馬的馬甲,“這就是說秦軍也有重甲,他們不只勇猛善攻,防護也很先進。”說起石鎧甲,說話總是音量不大、慢慢悠悠的劉江衛一下子來了精神。
早期出土的秦俑受當時條件、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無法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及時對文物采取必要的現場保護措施,因而留下遺憾。而石鎧甲坑是秦始皇帝陵相關考古發掘中第一次有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直接參與的。
劉江衛參與了現場保護、提取,以及后期文物的修復。“我在現場親眼看到每個局部與周邊的聯系,這樣特別有助于后期的修復。我們給每個甲片拍照、編號、畫圖……盔甲出土時整齊疊壓的狀況可以推測,原本它們可能是披掛在成行成隊、整齊排列的木架上。”
由于此前沒有修復鎧甲的經驗,這些鎧甲又經過大火焚燒,損毀嚴重,有的分了許多層,有的表皮都脫落了,很難判定其在文物上原本的位置。石頭是什么質地的,扁銅絲是怎么加工的,甲片是如何鉆孔的……動手修復之前,每個細節都是坎兒。修好石胄,江衛開始修鎧甲。上手修的第一領鎧甲是沒有披膊(即護肩)的,七八個人一起摸索,干了四個多月。經過修復的石鎧甲每件有二三十公斤重,擔心光靠銅絲串連,這些歷經千年、劫后余生的甲片會再次破損,江衛參考模特架,給鎧甲設計了內胎,把鎧甲“穿”在上面,分散重力,既美觀又實用。
站在已被修復、復原甲胄面前,不由得對秦人高超的石制工藝發出由衷的贊嘆!雖然這些石甲胄只是隨葬的冥器,不是實戰用物,卻是我們了解秦代甲胄的形制,探討秦代石制工藝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