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被低估的設計價值
關山月美術館從2017年起推出“向設計致敬”系列學術項目,旨在對中國現代設計藝術的歷史進行搶救性梳理和研究。張仃個案研究展為關山月美術館“向設計致敬”系列學術項目的首個展覽。展覽執行策展人顏為昕表示,此次展覽側重挖掘張仃在設計界被低估的價值,“作為工藝美術學科的奠基人,張仃的藝術人生是同整個國家的藝術、民生、歷史同步發展的,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不僅奠定了中國現當代設計的基礎,培養了大量的設計人才,而且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回望大師,通過他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到工藝美術貫穿在各個不同時代的發展,在與社會與大眾的互動中,不僅僅能引發集體思考,也能呈現出工藝美術形成的脈絡。”
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藝術形象,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作品都是出自張仃之手。據王魯湘介紹,展覽的難點在于,相對于美術來說,設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邊緣地位,因此今天能夠找到的張仃先生關于設計的資料非常有限。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初,每一次國際重大展覽會中國館的總體設計,全部由張仃先生設計完成。為我們贏得了國際友人和設計界的贊譽和高度評價。這些空間設計可以說涉及設計領域的方方面面,但因為展覽過后就拆除,所以沒有留下什么資料。為此關山月美術館的工作人員遠赴歐洲各國,在檔案館中翻找,找到了一些圖片,從中觀眾可以窺到當年的一部分設計效果。
張仃作品《憶江南》。
除此之外,張仃先生早年參與了很多國家形象的設計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夕,張仃出色地完成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會徽設計,隨后,他領導國徽設計小組,并參與國徽設計、開國大典典儀藝術設計,以及后來的團徽和團旗的設計。開國大典的景觀設計,尤其是巨型宮燈綴飾成為經典的藝術設計范例。他還主持設計了中南海懷仁堂和勤政殿,參與并完成了“開國瓷”設計,以及被聘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美術組長。這些和國家形象有關的設計大多回避了個人色彩,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和張仃有關,其中不少是隨著近年來研究文章的出現才開始為人所知。
張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