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南唯一華裔攝影師張乾琦。
2017國際城區影像節攝影單元的瑪格南大師講座近期迎來第三位主講嘉賓,他就是瑪格南唯一一位華裔攝影師張乾琦。近日,張乾琦做客深圳大學,通過三個短片呈現自己的創作脈絡。以拍攝節奏慢悠悠著稱的他,一個項目的完成動輒幾年,而無論是做講座,還是接受采訪,他始終保持著這種慢悠悠的風格。沒有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卻偶有幽默自嘲的驚人之語。
全世界搜集搖籃曲
從2001年成為瑪格南圖片社的正式成員開始,張乾琦被冠以瑪格南唯一華裔攝影師的頭銜,至今,他仍然是那個唯一。事實上,加入瑪格南,源于更早的1995年,談到這段經歷,張乾琦說,“有兩位攝影師推薦我加入,我就把我的攝影寄過去,在2001年,這兩位攝影師其中一位打電話跟我溝通。”從瑪格南的預備成員到正式成員,張乾琦經過了6年的考察,他說,“事實上,當你成為正式成員之后,你可以完全放下攝影,沒有人會管你。但據我所知,沒有人這樣做,里面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攝影就是自己一輩子要做的事。”而對于張乾琦,攝影更有著獨特的意義,“一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一件幸福的事。把攝影拿掉,生活也沒有剩下太多。我從攝影里得到很多。攝影不止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乾琦以大巧若拙的視覺構圖,“慢悠悠”的拍攝節奏,觸及現實生活中私密、敏感的一面,如婚姻制度、美國唐人街的移民生活等。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鎖鏈》和《唐人街》,探討的主題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分離和聚合”。首次來到深圳,張乾琦帶來的不是他知名的攝影圖片,而是最新創作的三部影像作品。其中短片《在路上》延續了關于離別的話題,這是張乾琦最新作品《倒時差》的一部分。這一次,張乾琦把鏡頭轉向自己身邊,“因為攝影的關系,我需要不停地移動,這個作品就是這樣產生的。”短片中貫穿始終的音樂,是張乾琦為自己的孩子收集的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搖籃曲,“因為攝影的關系,我常常需要出去。我一直在想對兩個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么,后來我每到一個地方,就請當地的媽媽唱當地的搖籃曲,累積了大概20多首。”這個短片展現了張乾琦作為父親的一面,他這樣形容孩子對自己的影響,“有孩子之前,我就像一個斷線的風箏,而有孩子之后,這一切都改變了。”
一部分的故事是我自己
張乾琦攝影作品。
關于“聚散離別”始終是張乾琦創作的主題,他最知名的《唐人街》系列,從1992年延續至今,長達25年的創作,至今還在繼續。“1992年去唐人街之前我就聽過讀過很多唐人街的新聞故事。后來我有一個獎學金剛好可以過去幾個月,就去了,讓我更想知道他們的故事。后來我慢慢覺得其中有一部分的故事是我自己。我在美國待了21年,移民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到那里之后更能夠體會他們的感覺。絕大部分在美國的華人不講英語,就像我在奧地利的時候也拒絕學當地的語言。”
從早期的《鏈》到后來的《唐人街》,現在的《倒時差》,張乾琦的創作環環相扣,始終圍繞這一個主題。“我在唐人街碰到很多福建來的移民,他們每一個人的目的都一樣,就是讓在家里的家人下一代能過得好一點。這個系列目前我還在做,其中有近20個家庭現在還有聯絡,這個計劃還在進行。”
張乾琦強調,如果一個主題你可以堅持下去,那么其中一定要有你自己的部分。“我拍攝的主題一開始可能源于好奇,但要能夠持續做一個主題,那就已經不是好奇心能夠維持的,一定有一個是來自于自己的部分。你要找到自己的語言,你為什么要這樣或者那樣,這與你要找到一個對的方法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張乾琦攝影作品。
搭上用膠卷的末班車
從最早的黑白攝影到彩色攝影,從膠片到數碼再到現在的動態影像表達,張乾琦的創作形式一直在變。對于不同的創作方式,張乾琦都喜歡嘗試,“我個人覺得我很幸運,搭上了用膠卷、膠片的末班車,一直到后來的數碼。后來做視頻時變成這樣,一個人同時要做音頻、視頻,要拍平面影像、流動影像。剛開始不知道要怎么做,但做得好的時候,其實很吸引人。”
張乾琦的最新創作是三個還未完成的短片,短片涉及到三位母親,第一個是張乾琦的媽媽,第二個是一個歐洲難民的母親。張乾琦在深圳放映了他拍攝母親的作品《非戰之戰》,“我媽媽在山里出生長大,只讀了兩年書。之所以會做這個,因為我有這樣一個機會,受邀做一個跟冷戰相關的主題。”在這部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聲音,“聲音比影像更立體,在影像3D或者VR之前就已經很立體了。”而拍攝這些影像和拍攝照片顯然不同,“你要拍照、要錄像,要錄音還要收音,還要做后期。”對于張乾琦來說,這顯然是新的挑戰。
張乾琦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