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文學面貌比前輩作家更為豐富
面對“90后”作家群的蓄勢待發,星光初現,一些優秀的“90后”文學新銳的寫作特色彰顯,尤其成長于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其思維邏輯與價值取向明顯帶有時代的烙印。作家劉汀最近就曾撰文指出:“90后作家很大一部分則是通過豆瓣或各種APP、公號等網絡新媒體初步建立自己的文學標志。”由于文學的生長方式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也決定了他們作品中‘新的時代性’,即有論者已經指出的‘輕敘事’,新媒體敘事,也就是他們的作品在起源上是為屏幕閱讀而不是紙質閱讀而作。”
《人民文學》雜志主編、文學評論家施戰軍也曾經談到,“90后”作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種稚嫩。他們看的書比較龐雜,閱讀的手段和資源呈現多元特點。他們比兄姊們少了些偏激,看問題比較中正客觀。”因此,施戰軍表示對他們的文學未來有信心。
楊克則更加毫不掩飾對“90后”作家的欣賞。談及《作品》雜志“90后”寫作的特色,楊克表示,“90后”作者大都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近半數作者更是有碩士甚至博士教育背景,他們來自物理、金融、國際關系、市場營銷、臨床醫學甚至性學及垃圾處理學等各個行業。他們視野開闊,在國際化的視野和經典的標尺下思考與寫作。“相對于‘70后’、‘80后’一代作家,‘90后’作家既受世界經典文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也汲取動漫、電影、音樂等等一系列流行文化的營養,他們成長于網絡時代,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沖擊下,他們的文學面貌比前輩作家更為豐富。他們不像‘70后’一代普遍打著先鋒小說的烙印,也不像‘80后’一代與市場糾纏不清。他們的寫作更純粹。”
作為一股文學新力量,“90后”作者的寫作難免存在一定的問題,此間也受到一些批評和爭議。比如有評論家曾說過“當下的90后作家和純文學沒有多少關系”,又如劉汀則批評他們“文學基本功的薄弱”、“從本質上失去了前輩作家所依賴的那種現實感”,等等。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畢竟,“90后”作家正在成長,他們的寫作代表著未來文壇的新面向。楊克亦將“90后”寫作視為“一種生長中的文學現象”。在他看來,“90后”的寫作不太像前面幾代作家,把所有的問題歸結為社會性問題,他們對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中的社會性原因盡管也有關注,但更多是關注人的命運的個人性原因以及其他奇特的原因。
據了解,“90后”作家也逐漸引起出版界的關注。去年底,上海世紀文睿推出了《我們的十種可能》、《對生活過敏》、《妄想代理空間站》等短篇小說集,集合了張曉晗、另維、國生、三三、徐暢等眾多受讀者歡迎的“90后”青年寫作者,充分展現“90后”作家別具一格的文學實力。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