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雜志2016年第12期封面。
《人民文學》雜志2017年1月期封面。
“90后”作家鄭在歡。
▲“90后”作家李唐。
“90后”作家王蘇辛。
《作品》 雜志封面。
當“80后文學”尚在被學界考察和熱議,今天“90后文學”已經破土而出,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今年,“90后”作家群成現象地開始進入多家知名文學雜志的關注視野,其中《作品》雜志2017年每個季度將刊發一部“90后”作家的小長篇;《人民文學》 2017年第1期首次開出“九零后”欄目,首期發表了“90后”作家李唐的短篇小說《降落》。而在更早前,《上海文學》雜志2016年第12期專辟出“新人場特輯”,包括“小說”和“90后詩歌選”兩大板塊,集中推出談衍良、吳彥哲、文西、冷含瑩等90后作者,引起頗大的關注。
越來越多期刊關注跟進“90后”作家群
江山代有才人出。近年來,“90后”作家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開始頻繁亮相于各種文學平臺,呈現出當代青少年不一樣的文學世界。而“90后”作者的寫作潛力,也不斷被一些很具影響力的文學雜志慢慢挖掘和關注。《作品》雜志可以說是“90后”作家群一位非常重要的“伯樂”。或者說,《作品》雜志在力推“90后”作者方面首創氣象,關注最早,力度最大。廣東省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作品》雜志2011年從自然來稿中發現了一些“90后”的來稿,他們的寫作有“70后”、“80后”沒有的特質,編輯敏銳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2012年開始,《作品》開設“浪潮1990”專欄,每期刊發一位90后作家的小說。其時,全國文學期刊,還在將“70后”當作新銳推介。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開始,《作品》雜志將“浪潮1990”改為“90后推90后”,一期刊發一男一女兩位“90后”作者的小說,并推出過一次“90后作者散文專輯”,兩次“90后作者詩歌專輯”。而《作品》雜志推介“90后”的方式也頗有特色。同樣始于2014年,《作品》打破傳統文學期刊作者投稿編輯選稿的模式,首創作者“接龍發稿”,即本期發稿作者,成為下一期選稿編者,將選稿權交給“90后”作者,《作品》編輯只把導向關,調動了“90后”作者的積極性與參與感。“‘90后推90后’將選稿權交給作者,但該作者的權限為從來稿中挑出三篇優秀稿件,然后由‘90后’作者投票三選一。為此建立了一個500名‘90后’的作者微信群,成為他們投稿,討論文學的活動群。每期刊發兩篇作品外,擇優刊發‘90后’的短評。一期發表兩個作者的作品加上20余人的短評,至今,已有200余名‘90后’在《作品》露臉。”楊克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關注跟進“90后”作家群。對此,楊克表示,《作品》雜志也在繼續往前探索,《作品》2017年第三期發表了一部“90后”的長篇小說,成為最早刊發“90后”長篇小說的文學期刊,并計劃每個季度刊發一篇,再一次走在了所有文學期刊的前列。由于《作品》在該話題上的首發優勢,也使得許多報刊和出版社將該選題的合作和篩選交由《作品》來施行。據了解,《作品》還與《文藝報》合作,利用《作品》雜志在“90后”中的影響和作者資源,開辦專欄“新天90后”。